宋代普通人有機會讀書當官,這和印刷術的普及有很大關系。印刷術的價值在于能够復制文字。
在印刷術產生之前,人們要想復制笔墨,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抄寫。有了印刷術,不妨復制一頁文字和圖畫:印刷工人把白紙放到印有油墨的雕版上,用力壓一遍,一張印刷品制作好了。印刷術是人類文化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革命,意義次于造紙術。在講簡牘的時候我們說過,翰墨的制作和流通本钱決定了培養知識分子的资本,決定了全國知識分子的數量,也決定了古代当局的結構。
紙張的發明降低了書籍的價格,書籍不再是貴族世代流傳的傳家寶,祖上并非是貴族的人家,只要家里有錢,能讀得起書。因此在東晉末年的時候,身世寒門的知識分子能力登上政治舞臺,削弱門閥貴族的勢力。以是到了隋唐的時候,國家有條件開科舉,廢除了門閥政治。有了印刷術,書籍的成本又一次大規模着落了。不僅翰墨的復制速率大大提高,而且印刷工人根本用不著識字能生產書籍。我們說過在古代培養一個知識分子的成本高。有了印刷術,書籍就從书生筆下的藝術品變成了民間作坊里的普通商品。
宋代出版業特殊發達,書商雇上幾個小伙計就能開版印書。到了宋代,普通人家能購買到書籍了。以是宋代的讀書人不僅出身于“寒門”,還可能身世于中低收入的家庭,窮人家在沿路湊一湊錢,能供得起子弟讀書考試,有機會當官翻身。這使得宋朝的官員懂得民間疾苦,社會的流動性,也更穩定。印刷術的繁榮創造了新的字體。前面說過,隸書、楷書和行書是為了書寫便当而誕生的,宋體字是為了雕刻方便誕生的。宋代的印刷工匠一開始仿照當時名家的字體雕刻書版。
后來到了明朝,工匠為了便当,逐漸誕生了用來印刷的字體。因為這種字體承襲自宋朝書籍,以是稱為“宋體字”—換句話說,“宋體字”其實是在明朝出現的。宋體字多量选取直角,是為了便于工人镌刻,筆畫橫平豎直,在印刷粗糙、油墨不敷時也便利辨認。現在,宋體字在書籍和電子出版物中仍被廣泛利用。無論是簡牘、絹帛還是紙張,這些文字的載體不容易保存,著火、受潮、蟲蛀會輕易地摧毀它們。是中國歷史是長了,在漫長的時間里有無數的刀兵火災。
動不動就是一群人焚燒宮殿、焚燒藏書閣、或者縱兵劫掠,每一次是圖書的大災難。宋朝之前的書籍手抄的份數有限,能夠流傳到今天的原版書少太少了,也便是古墓里發現的幾片竹簡、一點點絹帛的碎片。许多古書我們之所以明白說的是什么,全賴宋朝人的印刷術。宋朝因為印刷術普及,印刷了许多前朝的古書。因為印刷份數许多,這些書籍才得以保存下來。有些宋朝文人的作品里,引用了過去古書的只言片語,學者們把這些言片語摘錄到一起,也可以猜測出該書的原貌。
倘使沒有宋代的印刷術,中國文化會有多的遺失,會有更多的翰墨被訛傳我們不知道。引起革命的印刷術,是“雕版印刷”,而是“活字印刷”。什么是雕版印刷。即是說,我想印一頁書,我就把這頁書上所有的字和圖案镌刻在一個印版上「一般是木板」,然后拿印刷。這本書一共有几多頁,我得镌刻多少個印版。這個印版也只能用來印刷這本書。若是說我想印刷別的書,或者這本書要改動一些字句,那我得从新镌刻印版。什么是活字印刷呢?便是雕版工人不是一頁一頁書地雕镂。
而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雕刻,每個字雕成一個小方塊。在印刷之前,多了一個“排版”的步驟。即是把一個一個的字塊根据書稿的順序放到一個印版里,放滿了,把這個印版固定好,拿印刷了。等印刷完這本書后,把印版拆開,拆下來的字塊可以用來印刷新的書籍。顯然,活字印刷成本低—因為字塊能够反復用。并且錯了一兩個字容易点窜。近現代我們利用的印刷術是活字印刷。在歐洲產生深遠影響,推进宗教改革和文化大發展的,也是活字印刷術。